当前位置:首页 > 焦点 > 多带孩子出门,真的可以改命

多带孩子出门,真的可以改命


▼点下方播放按钮收听十点主播夏萌朗读音频

你有没有发现,多带不管大人还是孩出孩子,都越来越不爱出门了?

就在刚才,改命深圳市某某系统技术维修站和闺蜜聊起国庆怎么安排这件事,多带她忍不住叹气:

平时上学,孩出延时课、改命辅导班、多带英语1V1、孩出练琴......排得满满当当,改命确实挤不出时间。多带

这终于放假了,孩出却发现“宅”成了习惯——

儿子除了写作业,改命就是多带窝在沙发上,抱着平板打游戏。孩出

叫他,改命头都不抬;上了几年兴趣班,也没见对什么真有兴趣; 宁愿关在房间里睡觉、打游戏,也不肯出去旅行、找小伙伴玩。

她觉得这样下去不行,又打起精神提议一起“出门”。

结果呢?

看电影?没意思。 逛商场?不好玩。 去书店?去爬山?……不喜欢。

俩人讨论了半天,愣是没定下来去哪儿。最后干脆点了外卖,各自对着屏幕消磨时间。

国庆长假第一天,就这么浑浑噩噩地过去了。


这样的画面,是不是在你家也有过?

我们总感叹时代变了、孩子大了、深圳市某某系统技术维修站现在的小孩越来越挑剔敏感......

却很少去想:是不是我们生活的世界,太窄了?

当生活的半径被压缩成房间与屏幕,孩子就错失了真实世界的丰富与鲜活。

而成长,恰恰需要阳光、风雨、人群......

那些看似“可有可无”的出门时光,正是改变孩子、甚至整个家庭“生命状态”的关键。


很多家长都有这个困惑:明明孩子在家表现挺好,一到陌生环境就像换了个人。

羞涩、退缩、不敢尝试、遇点挫折就崩溃......

这真不是性格缺陷——

而是他们普遍缺少在真实场景中的社交历练。

多带孩子出门,不是强迫他社交,而是创造让社交“自然发生”的机会。


真实世界不会像家里那样围着孩子转;

在小区、公园、商店、博物馆......孩子会自然遇到不同年龄、职业和性格的人。

在一次次真实接触中,他们会慢慢学会:

怎样开口邀请别人一起玩; 如何合作、面对挫折; 被拒绝或欺负了怎么办; 甚至如何道歉、怎样原谅。

这些在实际生活中积累的观察力、共情力、沟通经验与社交自信,

未来在学校、职场、人际关系中,都会持续发挥作用。

它们将共同构成孩子立足社会的“软实力”。


有段时间,我特别担心儿子健康:

身高一般、视力发育慢、过敏性鼻炎,还因支原体肺炎住过两次院。

儿保时,我专门做了功课,列了一长串补剂清单:DHA、叶黄素、液体钙、VD......

就等医生确认后,好好补一补。

谁知医生看完清单,轻轻按下说:

饭好好吃,除了VD,其他都不用特别补。 每周带孩子出门三次,疯玩1小时,多晒太阳。能做到吗?

我听了又喜又愧。

喜的是:原来让孩子身体变好这么简单?

愧的是:这么简单的事,我居然一直没做。

世界卫生组织建议:

儿童及青少年每天应进行至少60分钟中高强度身体活动。

但现实中,绝大多数孩子都没达到。

以前我也觉得,作业做完天都黑了,哪还有时间?

现在,我干脆把户外运动的“优先级”提到最前——

每周一、三、五放学后,先直奔公园运动半小时;

周末除篮球训练外,还会一起去江边钓鱼两小时。

结果一年下来,儿子不仅个子窜得快,视力恢复正常,连鼻炎都很少犯了。


现在的孩子,不缺营养、不缺玩具,缺的是奔跑、攀爬、追逐的活动场景:

开阔的空间:

跑步、骑行、球类……哪怕只是在草地打滚、放风筝,都能锻炼心肺、骨骼和肌肉协调,增强免疫力。

自然的生态环境:

新鲜空气缓解疲劳,泥土中的微生物丰富体内菌群,减少过敏几率。

充足的自然光线:

阳光促进维生素D合成、血清素分泌,让身体强、心情好;户外广阔视野能有效预防近视。

健康不是“补”出来的,是“动”出来的。

充足的户外运动,才是孩子健康最好的“营养补剂”。


很多家长都容易陷入一个误区:

孩子成绩不好,就拼命补课,甚至挤占掉仅有的休息时间。

却没意识到,孩子缺的也许不是刷题量,而是真实的生活体验——

他们的认知系统正在发育,需要大量真实、多元的感官刺激,才能构建起对世界的完整理解。

而书本和屏幕上的知识是二维的、抽象的。对缺乏生活积累的孩子来说,非常难以消化。

就像很多孩子能认出近百个品牌Logo,却记不住化学元素;

看过无数动画片,却写不出一篇生动的日记。

不是他们“笨”,是他们看不到“这和我有什么关系”“我学它干嘛?”


一位经验丰富的班主任曾强调:

让孩子变聪明的方法,不是补课,不是增加作业量,就是阅读、再阅读,观察、再观察。

前者是书本,后者是生活。

孩子需要走出去,亲眼所见、亲手触摸、亲身经历,才能形成真实而立体的认知:

一片树叶的纹理,能引发对对称与美的思考;一队蚂蚁的行进,能激发对组织与协作的好奇;一次野外露营,能学会规划、适应和解决突发问题......

这些微不足道的“生活细节”,才是孩子学习力、创造力、想象力的真正来源。

这世界,才是孩子最该读的一本“大书”。


一位妈妈说,有段时间,儿子和丈夫的关系降到冰点。

她丈夫是工程师,做事“一板一眼”。

孩子吃饭没坐直,会被数落“坐没坐相”;闹钟响了没立即睡觉,会被批评“没时间观念”。

孩子呢,也觉得爸爸“只会挑刺”,从来不像别人爸爸那样陪自己踢球、打游戏,根本不爱自己。

父子俩要么零交流,要么一开口就火药味十足。

她夹在中间,特别难受。

后来,她“破罐破摔”,干脆让爸爸周末带儿子去郊外露营:

两天一夜,没电视、没WiFi; 父子俩不得已一起搭帐篷、生火、煮饭、看星星......

回来后,孩子突然对她说:“原来爸爸挺在意我的。”

爸爸也意识到:“臭小子确实长大了,会的还挺多。”


研究表明,人长期处在同一个环境里,容易变得狭隘、固执、情绪低落。

现在很多孩子非常“自我”,不关心人,缺共情力,容易钻牛角尖;

父母忙于工作,缺少真正陪伴机会,不了解孩子,却习惯“纠错”;

就是因为,双方都被困在了固定角色、固定场景中,都看不到真实的对方。

一次简单的出门,为何能带来巨大转变呢?

当我们走出家门,进入更广阔、陌生的环境,日常的角色和规则,都被暂时重置。

深处自然,心境会变得平和、开放。

你不再是那个“催促管教的家长”,他也不再是那个“反抗争辩的孩子”。

在这种全新的协作与体验中——

爸爸更容易放下评判,看见孩子:

居然是搭帐篷主力。 方向感比我还好。

孩子也能跳出固有视角:

我差点落水,原来爸爸这么紧张。 他的严厉、沉默或许不是冷漠,而是另一种方式的陪伴。


世界小了,事就大;世界大了,事才小。

这份“看见”,不仅是情感从“自我”走向“开放”的开始;

也意味着,我们能理解对方处境,接纳不同,发现人生中新的可能。

这种“开放”,不仅是改善亲子关系的钥匙;

也会成为孩子未来建立健康、深厚人际关系,获得更多资源、支持的基础。


我知道,大家不是不想带孩子出门,而是觉得“没时间”“太累人”“不知道去哪”。

其实真正有效的“出门”,不必大动干戈,也不必急于求回报。

而是可以把它变成一种生活方式——

1、日常小出门:随时随地,养成习惯

约定几日早起,一起去公园运动;

上下学/班提前下车,步行一段;

固定一天,晚饭后全家散步;

熟悉的街巷,偶尔换条路走走。


2、社交多接触:有意识提供机会

约朋友带孩子一起去公园野餐/运动;

周末一起去菜市场/超市,认蔬菜、采购;

假日探店,鼓励孩子自己导航、问路;

参加社区市集、公益实践等。

3、自然沉浸日:每周/月,全家一起“放空”

下雨天穿雨鞋淋雨、踩水坑;

爬山、徒步、河边摸鱼、扔石头;

夜晚在乡下听蛙声、找昆虫、看星星;

甚至只是躺在草地上发呆、吹风、晒太阳。

(注意:沉浸日最好一起“戒屏”,哪怕只是半小时。)

4、主题式大出走:结合兴趣、条件安排

国庆主题:带孩子走上当地的跨海大桥、水利枢纽等重大工程,直观感受国家建设成就。

美食主题:探访老字号美食、打卡不同地方特色早餐;

季节主题:春天观候鸟迁徙,夏季采桑喂蚕;

户外挑战:爬不同的山、沿环城绿道骑行;

博物馆主题:小龄适合自然博物馆,对历史感兴趣可打卡三星堆、兵马俑......

(这里只是抛砖引玉,大家可以借助AI结合孩子兴趣设计。)


5、共同体验与回味:促成下一次“出门”

每次体验留下记录:

不一定是拍照录像,也可以是画图、写日记、标记打卡……

比如美食主题,就可以用地图标记美食足迹。

和孩子一起记录、回味、计划;

你们将拥有一个个充满期待的循环。

记住,带孩子出门,不是任务,不是负担,而是一场双向的成长。

当我们推开门,走向更广阔的世界,不但孩子的性格、情感、认知、格局会悄然改变;

我们也在不知不觉中,重塑了自己的生活。

文末点亮,与父母们共勉。

作者 | 猪妈妈,自由撰稿人,学习型妈妈,中国青少年研究会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,另有网名,宝藏猪妈妈。

主播 | 夏萌,用我的声音温暖你的睡前时光。

图片 | 视觉中国,网络(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)

2秒加星标,再也不担心找不到十点君↓↓



(责任编辑:休闲)

推荐文章
  • 国庆中秋假期 多地文旅花样“上新”

    国庆中秋假期 多地文旅花样“上新”   国庆中秋假期各地文旅花样“上新”,多样“玩法”激活假日经济,为游客提供全方位、沉浸式的文化体验。在北京什刹海,古典花船、大型月球灯、快闪小舞台等让游客感受千年古运河现代魅力。在河北承德避暑山庄,八 ...[详细]
  • 转存珍藏!中国黄岩岛高清大图来了

    转存珍藏!中国黄岩岛高清大图来了 来源:央视新闻客户端今天7月10日),《黄岩岛海域生态环境状况调查评估报告》发布。结果表明,黄岩岛海域环境质量优,珊瑚礁生态系统健康。戳高清大图,看黄岩岛到底有多美。总台央视记者 贾盛云 蒋晓平) ...[详细]
  • 今年首趟“京和号”旅游专列出发

    今年首趟“京和号”旅游专列出发 昨天14时30分,今年首趟“京和号”旅游专列从北京西站出发,载着500名游客开启19天的旅程。“京和号”是全国首趟进入新疆和田地区的旅游专列,开创“铁路+旅游+对口帮扶”新模式,成为增进民族团结、助力 ...[详细]
  • 高考冲刺阶段,送给高考生6条饮食建议

    高考冲刺阶段,送给高考生6条饮食建议 2024年的高考进入倒计时。准考生们进入最后的冲刺,家长们也希望在饮食健康等多方面帮助孩子。如何通过科学合理的饮食安排来为考生“保驾护航”?为此,人民网采访了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医师李缨。 ...[详细]
  • Neuralink迎来科学检验时刻 首次将人体试验数据提交同行评审

    Neuralink迎来科学检验时刻 首次将人体试验数据提交同行评审 《科创板日报》10月5日讯马斯克旗下脑机接口公司Neuralink向同行评审期刊提交了其首项人体研究数据,向科学透明度迈出了重要一步。据媒体10月5日消息,Neuralink临床试验基地巴罗神经学研究 ...[详细]
  • 学业不顺也能成就优秀人格:父母如何用心理学方法鼓励孩子

    学业不顺也能成就优秀人格:父母如何用心理学方法鼓励孩子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,很多家长会因为孩子的成绩不理想而感到焦虑和失望。然而一位父亲在家长会后得知女儿考了全班倒数第八后,没有责怪女儿,而是给予了暖心的鼓励:“学习不好不代表所有都不好,只要把人做好就行了 ...[详细]
  • 金标大众来了 大众ID.与众上市售20.99

    金标大众来了 大众ID.与众上市售20.99 版权声明:本文版权为网易汽车所有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网易汽车7月17日报道 仪式感?没错,就是仪式感,站在面前的就是来自大众安徽的首款产品,也是大众在国内的首款轿跑SUV,更重要的是,它是一台挂着“金标 ...[详细]
  • 金标大众来了 大众ID.与众上市售20.99

    金标大众来了 大众ID.与众上市售20.99 版权声明:本文版权为网易汽车所有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网易汽车7月17日报道 仪式感?没错,就是仪式感,站在面前的就是来自大众安徽的首款产品,也是大众在国内的首款轿跑SUV,更重要的是,它是一台挂着“金标 ...[详细]
  • 郑钦文中网因伤退赛

    郑钦文中网因伤退赛 原标题:郑钦文中网因伤退赛) 9月29日,在2025中国网球公开赛女单第三轮比赛中,中国球员郑钦文在4-6、6-3、0-3落后26号种子诺斯科娃时,因伤退赛,无缘 ...[详细]
  • 巴黎奥运背后的中国力量|塞纳河畔的邂逅

    巴黎奥运背后的中国力量|塞纳河畔的邂逅   来源:中国日报  巴黎奥运会就要正式开幕了。我们发现,中国在这场体育盛事背后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。  奥运前夕,中国日报来到巴黎,探寻这千丝万缕的联系,并制作了四集纪录片。  在第一集先导片中,我们 ...[详细]